第二章 佛教修行的覺知
佛弟子修行佛法是一個心靈淨化的過程,淨化那些並非原本擁有的五毒念頭貪、嗔、癡、執著、妄想,但卻把我們最深層尊貴的佛性隱藏起來,修行的過程當中也是一種心靈學習課程,蘇格拉底說:「所謂學習不是學任何東西,當我們學習的時候,事實上我們正在回憶,每人都擁有一種在出生之前就存在內心的知識,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知識,在生命過程中,錯誤的知識、意見和心理狀態會掩蓋住你原有清淨的本性。」


佛教修行的知覺,是要去發掘我們內在的智慧,目的並非要厭離這個世間,而是不再被世間種種所奴役,世間並非惡毒的,而是我們覺知的方式錯了,其實不是世間種種現象綁住你,而是你被世間種種的執著綁住了你。

然而,這個佛所說的五濁惡世的娑婆世界,是一個齷齪、惡毒與忍苦的世界,是由無知與貪婪所組合而成的世界,我們生生世世在這娑婆世界遊蕩流浪,跳脫不出,完全被我們累世所造的業力牽引著,無法自主掌控調配。


所謂的業力,就是我們過去行為的結果,我們種什麼因種,就得收穫什麼果實,並無任何力量強迫一個生命以任何特定方式去接受輪迴的形態,除了我們自己行為模式所累積的力量,這行為包括我們的善與惡的意念言行,

「而我們現在的每一剎那,皆在經歷過去行為的結果。現在我們的每個剎那的意念言行正在塑造我們未來的生活形態,直到在我們死亡的那一剎那,我們過去行為的模式,就會決定下一個空間存在的形態。」
尤其,人在死亡的那一剎時,等於沖洗我們一輩子所拍攝善惡行為的底片,包括過去世的一切行為,皆得被一一沖洗顯現出來,就此決定未來,未來的好壞如何,只有自己去承受負責,「現在的我們就是過去的結果,而未來的我們就是現在的掌控,」掌控在我們自己的雙手。

幸福快樂的定意
雖眾人在生命中皆在找尋快樂幸福,趨吉避凶是人所嚮往,但幸福不應只是一種舒服喜悅的感覺,而應是一種知足無所貪慾,原是我門人最深沉的佛性。
然而,幸福快樂之意,當含蘊著智慧、慈悲與定力,如缺乏定慧,持續的不滿足感就會佔據我們清淨的本性,就無法戰勝心中種種毒念-貪婪、憎恨、愚癡、無明、嫉妒、我慢、執著、偏見,這些毒念都是一種自我強烈感作祟。

真正幸福快樂的泉源
真正幸福快樂的泉源是來自慈悲與利他,即為佛說的四攝法,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四種利他行為 若我們周遭的親友及無數人都在受苦,你又如何快樂起來?個人的幸福須和他人的快樂是相連在一起不可切割,與大家分享快樂幸福,方能達到真正的快樂幸福。
對於世上任何型式的快樂,都無法帶給我們真正內心的幸福感,因心若自私不滿足,則所有的快樂都是一種短暫的假像,有如曇花一現,稍縱即逝,不留痕跡,只要我們看待人事物的方式觀點起了一絲的變化,人生的世界即可被完全轉變顛倒過來,可知心對於人生的成與敗、樂與苦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。

佛教修行的目的
當我們看待人事物的觀點只要稍有變化或偏差,所對應的世界就會因而改變。由此可知,「心」對於人生的成敗樂苦,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。
修行佛法的目的無非是改造轉換我們內在,擴大心靈解放自在的空間,營造一個完美的人格;而科學研發目的,是發明一些現象,利用這些現象來為我們服務,改進我們生活環境更趨於舒適便利,但是我們生命的品質無有提升改變,即失去生命價值與意義。
佛法的修行,讓我們於心靈道路上,對於貪婪、憎恨、愚癡、嫉妒、我慢、執著種種諸毒念能看的更清晰透澈,隨時檢驗修正,從製造自我自利為中心的無知之中解脫出來,方能斷除無益身心的憂惱,是學佛的重要目的,亦是真正的智慧。

生命的每一刻
對一個修行者來講,生命的每一刻都是珍貴的,修行者可利用每一刻的心靈轉化,漸漸走向證悟大道,即使面對修行中的種種身心苦痛,可激發去思惟事物的究竟本相,
對於修行者而言,任何的挫折、打擊、困難、痛苦正是成道的逆增上緣,而種種痛苦正也可以提醒自己、尚有無數的眾生正在遭受痛苦,可長養我們的慈悲心,自掃除心中的塵埃煩惱。

學佛要先學做人
做人要按步就班、依循做人處事基本道理,對父母盡孝、對兄弟有情、對親友有義、對人有禮、對家庭盡責,對事負責、遵行人倫道德、守法守戒、尊敬師長、供養三寶,這名為做人之根本。所以學佛之人,首要先學做人道理再學佛,做人才得圓融,做人圓融才能學得般若智慧。
做人成功,學佛方有利益 做人若失敗 則學佛無益也 如古人所言:「不孝父母,拜佛無益,兄弟不義,交友何益呢?」

學佛修行 是要將內心不像佛性的部份雕除掉
修行就應將隱藏在人心最深沉的原本不像佛性的部份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邪見等等煩惱予以修飾雕除,就能將我們身心雕修成像佛般的慈悲、智慧、覺悟、莊嚴與榮耀,我們才能與佛同在。
假使說我們學佛之後,仍存有太多不當的言語、思想、行為,行不如法,言不及義,貪、瞋、痴、邪知、邪見、煩惱仍舊充斥於心,這些不像佛的部份還不予修飾掉,則根本就枉費學佛,我們永遠無法將心靈雕飾成像佛那般的莊嚴與威儀,慈悲與智慧,則離佛遠去,我們永遠見不到佛性與佛光,心靈將長久處在這種陰暗的牢獄裡,煩惱不斷,不見光明。

以佛法去對治諸苦煩惱,方能解脫痛苦
學佛的目的何在?求平安、賺錢、長壽、兒女孝順?不是的!今天非你來信佛學佛就可保證無災無難、無憂無惱,這是撥無因果的觀念,我們能平安無事、消災解難,乃是來自我們內心那股清淨無污染、解脫煩惱的佛性,也就是說當我們有煩惱、災難來臨時,要勇敢的面對,以佛法、佛心去對治諸苦煩惱,方能解脫痛苦放下執著,超越自我,甚至度化他人,這就是學佛最大的目的,如此我們的人生方能光明亮麗。
無學佛的人,當他遇到煩惱、痛苦時,根本無法坦然面對及釋懷,反是怨天尤人,懷憂喪志,仇視他人,憤世嫉俗,因為他平時就只會一味地追求財色名利和權勢,因此當逆境來臨時,可能會造作更多罪業,這就是有無學佛的差別所在。

心為萬物之本
人的生命難求完美境界,更難求一生無災無難,所謂天有不測風雲,人有旦夕禍福,花無百日之紅,人無千日之安,我們更無法掌握生命下一秒的狀況。
但看到娑婆世界的喧嘩紛擾,面對自己與親人遭受人力無法抗拒之災難與困難,人生只有學佛才會昇華明日的希望而解脫諸苦。而佛教的教法都在潛移默化之中,把人們每一顆混亂的心,從悽苦泥淖裡救拔出來,當一個人如果擁有佛法,身心自然健康,當一個人有完整的信仰,也是最大的幸福。
學佛人,行於正道,身心安樂,趣向涅槃,身心自在詳和,不苦亦不樂,即所謂,佛教教人治心,心為萬物之本,本得其正,萬物得以安寧,天下太平矣!

 

常律法師 著作

arrow
arrow

    正德大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